网页端实时音视频服务架构与实践

网页端的实时通信有什么样的特点。 首先,在浏览器端,依赖于浏览器获取音视频的能力,以及强大的网页上的渲染能力,能够为高清的通信体验打下基础。同时,相比移动端来说,屏幕比较大,视窗选择也比较灵活。 第二,跨平台。浏览器对各个终端的特殊性,不止PC上有浏览器、移动端上有浏览器,甚至是一些知名的社交APP也嵌入了浏览器。这需要一个跨平台的体验,现在支持WebRTC的浏览器也越来越多了,这也是网页实时通信的一个特点 第三,免安装,方便接入。随着WebRTC的普及,它不需要安装任何插件就可以实现网页端的实时通信。 网页端实时通信可以应用在什么场景 首先是直播,直播非常火。直播的主播端会有需求,在网页端进行开播,因为网页端的屏幕比较大、视频比较清晰、处理能力比较强。同时也可以做直播的监控。大家也知道,直播开播的房间数很多,在一个网页上可以监控40-50个房间,来做直播的巡视员,用网页端也是比较方便的。 另外一个是在线教育,在线教育的老师端一般都在PC上,如果要安装应用程序,有些老师也不是很懂电脑技术,要去配置的话就比较麻烦。如果有网页端免安装的方案的话,他们用起来的话,用户体验也会比较好。在线教育除了音视频,还要求有屏幕共享、白板,因为都是H5的技术,所以与Web端的SDK集成起来的话也会非常方便。 最后就是视频会议,以往的视频会议都有一些复杂操作。现在有了免安装的WebRTC之后,大家对视频会议的体验也会上升一个台阶。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场景,比如远程医疗、企业协作之类的。 从技术上看,网页端的实时通信是否已经成熟?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? 如果说到网页端、浏览器端的实时通信的话,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它有一个缺点,就是必须安装浏览器的插件和扩展程序,非常不方便。另一种做法是,在PC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,通过这个程序来代理获取、处理音视频的流,网页端只是做渲染和展示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些网页端的用户觉得这个技术就是这样的,体验就是这样的,无法提升了。直到2011年,WebRTC技术的出现,并且由谷歌做推广。WebRTC带来的体验是因为免安装才受到了关注。现在在差不多6年的发展时间里,其实也有很多的质疑声,比如,Google的项目会不会半途而废,各大浏览器厂商会不会不支持这种打通浏览器生态的想法。 WebRTC这个技术是否已经成熟,是否可以产品化? 首先,在caniuse网站可以看到目前支持WebRTC浏览器和平台的情况。 现在除了市场上占百分之8点几的IE之外不支持,其他的其实都已经支持了。 我们再从协议栈的角度来看一下。WebRTC 1.0 Spec已经基本定稿了,除了一些比较细节的问题还没有最终确认。各个浏览器对标准的支持也越来越好。 另外一个方面,看一下开源社区。举几个比较典型的开源项目,一个是Kurento,它是功能比较强大的一个多媒体处理框架,支持WebRTC协议栈。它可以作为Media server,后台有转码的能力,并且有OpenCV处理能力。Licode可以作为WebRTC的轻量通信平台,是纯转发的服务器处理模式。Janus可以作为WebRTC通信网关,比较轻量。值得关注的是React-Native-WebRTC。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转向前端,JS。这种情况在国外更为普遍。在开源社区上出现了这么一个项目,封装了一个WebRTC的模块,开发者就可以很方便的在手机上来实现带有实时通信能力、兼容WebRTC的应用。 最后,看一下生态圈。在CPaas这一层,有声网、Twilio、Tokbox这样的公司在做贡献。 市场分析对WebRTC非常看好,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4.9亿美金。总的来说,WebRTC技术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。 对于开发者来说,如何用这个技术、如何能够构建起一个WebRTC的系统?其实是有一段必经之路。 WebRTC的底层是是点对点的通信。很多开发者上手的时候,都会去做P2P质量的检验。比如说一个公司的产品经理告诉开发人员说“现在WebRTC很火,你给我整一个WebRTC的系统。”八成的开发人员会交付一个网状结构WebRTC的架构。 那么,完全基于点对点之间通信的架构有什么特点?延时会比较小。但是,有一个很大的缺点。这种点对点音视频流的传递,每一个用户都要给另外一个用户传自己的视频流,这样对它上行带宽的压力很大。并且,每一路视频流都是独立进行采集编码,这对浏览器端编码压力的考验也很大。有人会问,能不能只采集一次编码,然后就把这个流发给不同的终端接收者?很遗憾,这是不行的。因为WebRTC的协议是做端到端的质量策略优化,所以它有一些策略调整,都是端对端的RTCP来实现,必须要经过多次的编码,然后分别传输给不同的接收者。 一个权威的行业机构统计的目前在互联网上使用WebRTC的系统架构,纯P2P的只占19%。 如果按刚才介绍的这个架构,开发人员交付给产品的话,肯定会打回来的,因为大家都知道,上行带宽非常宝贵,也非常受限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开发人员会做一些深度的研究,在WebRTC架构其实中间加了一个点,这个点就是服务器,典型的媒体服务器只做多路流的转发,不做后台的媒体处理和转码。 Janus和Licode开源项目都可以实现转发媒体服务器的功能。它的特点是,每个终端用户只要上传一路流到中间服务器,节省了带宽。同时SFU只是做转发,所以对延时的影响相对比较小。弊端是,如果有两路接收者,下行带宽的能力不一样,一个是500K,一个是2m,由于源端发送者只送一路流,所以就很难适配多路的终端。 改成纯转发的媒体服务器之后,它还有一些弊端,开发人员又会想办法说,我在中间这个节点加上混流的功能。大家也可以从这个架构当中看出来,在服务器端收到不同的两路视频流之后,会分别做解码、拼接合成、编码。根据不同接收者的带宽情况,分别给不同的接收者发送不同profile的视频流。这就解决了,如果是多个接收端的用户,无法做到带宽的适配。这个缺点也很明显,中间做转码必然带来延时,其次是转码服务器的成本很高,但是,确实节省了下行的带宽,介绍了几种典型的WebRTC的系统架构之后,开发人员可以基于刚才说的几个开源项目,可以很方便的搭建出,或者是不用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搭建出这么一个Demo的系统,是不是故事就到此结束了?其实还差很远,这边还有很多隐藏的坑。 背后的技术的难点 首先是可用性。WebRTC是基于P2P的,P2P的可用性、连接成功率也是大家一直在诟病的,不止是打洞、穿越这些技术。 平台互通:WebRTC出来的时间还是有限的,很多领域内的公司都有自己自研的通信协议,这些协议一般是用在Native端,手机端、PC端、mac、windows,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自研的协议跟WebRTC协议之间如何可以做到平台互通?这也有很多的坑在这里面。刚才说它是一个端到端优化的传输策略,你拆开这个端到端,你的上行是WebRTC,你的发送者是WebRTC,接收者是自研的端,这里面有很多策略匹配的工作需要去做。 编码器选择:音视频的编码在实时通信中非常重要。WebRTC的视频,支持VP8/9,H.264。可能有人会选择H.264,认为它在移动端适应性强。但是H.264在Chrome上不太成熟,所以很多商用产品依然在用VP8,但是涉及到移动端的互通,又得考虑编码器的选择。 弱网对抗:WebRTC有一套自己的传输策略,比如说丢包重传、FEC、带宽检测、动态码率调整。但是,在弱网对抗方面,需要在中间加一个转发节点,不然就做不到端到端的传输链路。所以,弱网对抗又是比较头疼的问题。如何在浏览器上,和转发服务器上,实现上行跟下行链路的分别优化,这里面也有很多难题是需要克服的。 多用户场景:就像是典型的小型直播的场景,有很多的接收者,一个发送者。如果用纯WebRTC的传输策略,因为它多个接收者之间估计出来的下行带宽是不一样的,对发送端的要求,发送的码率调整也不一样。大家如果有测试经验就会发现,WebRTC做多人的场景,如果接收端的人数超过4个、5个的话,它发送出来的码率就会非常低,所以看到的画面就会非常的糊。 虽然主流的浏览器都开始支持WebRTC,但是在caniuse网站中还是有很多兼容问题,可以看到种种的技术难点,做WebRTC,在Demo产品化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去面对。 总结两点,要从一个WebRTC开发的Demo到真正成熟的产品服务的话,首先要有一个专业团队。这个专业团队要覆盖音视频的专业人才、专家,还要有音视频通信的、视频传输领域的专家,需要很强的行业经验,高可用运维、实时监控、调查工具这些,都需要真正的工程师、专家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当中积累下来的经验。 最后我想说下我们的直播项目,我们现有的直播方案浏览器插件与客户端采集相结合的方式,但在未来两年势必会淘汰,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,要做体验更好网络直播我们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计划,使用开源的项目或是第三方成熟的SDK。


网页端实时音视频服务架构与实践
http://example.com/2017-12-08 网页端实时音视频服务架构与实践/
作者
csorz
发布于
2017年12月8日
许可协议